自特朗普在7月中旬发出“50天内停战”最后通牒以来,局势持续升温。他不仅将期限再度缩短至10天, 还通过派遣两艘美国核潜艇逼近俄罗斯易云达配资,使美俄之间的矛盾升级到军事对峙的新高度。 与此同时,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争论,也进一步助推了局势紧张。 在当前大国海上博弈的常态下,美俄核潜艇之间的无声较量其实已是例行公事。一般情况下, 美国两艘核潜艇的威胁并不会太大。但问题在于,近期俄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基地周边发生了8.8级地震。 官方虽称核潜艇运作未受影响,但基地距离震中仅120公里,设施和装备难免出现不同程度损坏。
特朗普选择高调宣扬这次核潜艇部署,显然意在检验俄军在远东方向的真实海上实力和应变能力。 俄太平洋舰队作为抵御美国威胁的重要前沿,其核潜艇师近年来得到极大重视。最新型号 “北风之神-M”级和“亚森-M”级核潜艇,相继进入堪察加半岛服役,成为俄海军水下力量的重要支柱。2024年秋, 甚至有“北风之神-M”和“亚森-M”共同绕过北极航道,首次实现冰下穿越北极点后集合于太平洋舰队,展现俄方水下战略实力。 不过,如果地震造成太平洋舰队一半以上精锐核潜艇瘫痪,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战略空白。
近年来美国核潜艇的新型号——比如“哥伦比亚”级进展缓慢,现役“俄亥俄”级也逐渐老化。 在美国关岛的主要力量一直是“洛杉矶”级攻击核潜艇,今年才迎来第一艘“弗吉尼亚”级部署。 在美方处于相对劣势时,恰逢俄方因灾减弱战力,自然成为美国试图把握优势“窗口期”的契机。 特朗普罕见公开宣布核潜艇行动,不仅展示强硬态度,更是趁机战略试探。而俄罗斯方面迟迟未予正式回应, 说明堪察加基地状况相当微妙。对俄而言,长期投入巨资苦撑新型核潜艇建设,维持水下力量与美持平不易。
若太平洋舰队遭受严重损失,势必影响造船厂新艇建造节奏,一旦产能转用于修复老艇,将拖累整体发展步伐。 更棘手的是,太平洋舰队未配套完善的大修设施,核潜艇一旦受损无法自主返航,只能依靠超大型,
运输船送回北德文斯克原厂维修,但俄目前并无此类专用船只,无论时间还是资源消耗都极为巨大。 这场地震带来的隐患,可想而知。美国在此时强化军事对抗,无疑是在俄伤口上撒盐,加剧其危机。 值得注意的是,近期中国海军一支编队,包括“基洛”级潜艇、“052D”驱逐舰以及具备救援、补给功能的舰艇,已经抵达俄太平洋舰队驻地。 此次联合演习的重点,很可能在中国最新1.4万吨级潜艇救援舰“西湖”号身上。这艘专为深海救援设计、 能携带500米作业深度的先进救生艇舰,被认为是世界顶级救援平台,其效率和综合能力远胜俄方本土老旧装备。
从技术援助角度,中国力量的实时介入,为当地损毁潜艇的快速修复赢得了宝贵时间。 在俄舰队因自然灾害遭遇重大挑战之际,美中两国的迅速行动,令地区力量格局愈加复杂。 对于俄罗斯来说,外部考验与内部困境正交织叠加,如何在夹缝中稳住水下“底牌”,已是严峻课题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